山雨欲來風滿樓。近段時間來,P2P網貸行業風險事件頻發,引發了大家的普遍關注。而在行業整體承壓之際,投資人應何去何從,同樣值得我們深入思考。
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,截至2018年6月30日,我國在運營P2P網貸平臺共2835家,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36家、消亡721家。特別是6月份,據不完全統計,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,平均每天就有近3家平臺停業或出問題。
2007年6月,國內第一家網絡借貸平臺“拍拍貸”在上海成立,這種類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在公眾前面。P2P網貸(PeertoPeerLending),是指個人與個人通過網絡平臺相互借貸,本質上是一個中介平臺,從事的應是信息發布、借貸撮合等中介服務。特別是2013年來,P2P網貸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,平臺大量涌現,交易規模急劇放大。到2015年底,平臺數量超過3600家。
2015年7月,央行等十部門頒布《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P2P網貸被明確為信息中介性質,由中國銀監會負責監管,行業開始進入盤整時期。根據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,2016年8月,銀監會等制定了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》,明確了對P2P網貸業務的監管細則。隨后,銀監會配套出臺資金存管、信息披露、備案登記等3個指引,形成了對網絡借貸“1+3”的制度框架。2016年10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》,P2P網貸作為其中的整治重點,要求落實信息中介性質,守住法律底線和政策紅線。
根據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》給出的12個月整改期,整改工作應在2017年8月之前完成。但在此之前,監管部門已將整改的最后期限延遲至2018年6月。日前,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,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,化解存量風險,消除風險隱患,并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。
目前正在進行P2P網貸行業的大調整,就是在這樣嚴監管、強監管的背景下發生的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四個方面:
首先,從P2P網貸平臺本身來看,不少野蠻生長起來的平臺合規性較差,經營粗放,經過幾年的運轉,風險逐漸積聚,進入頻繁爆發的階段。
其次,從監管政策方面來看,監管政策逐步收緊,要求趨嚴,特別是備案工作延期,不確定性增加,平臺合規成本提高,部分平臺主動清盤退出。
再次,從投資者角度來看,隨著對投資者教育的深入,他們的風險意識有所提升,風險識別能力提高,風險偏好降低,開始從高風險的平臺退出。
最后,從近期市場流動性來看,盡管央行今年三次定向降準,但流動性仍然偏緊,部分向平臺借貸的個人或企業后續資金不足,資金鏈斷裂。
其實,當下P2P網貸這種大調整、大分化的情況,與我國信托業發展的歷史很相似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各類機構等紛紛設立信托投資公司,信托機構大量出現。從1980年到1982年底,全國各類信托投資機構已有620多家。但經過多年的清理整理、優勝劣汰,信托公司數量一度下降到50家左右,到目前信托公司僅68家,集中度大大提升,行業平穩發展。
實際上,備案工作延期給P2P網貸平臺留出了更多的整改時間,對行業而言不盡是壞事。但可以預見的是,無論P2P網貸平臺備案工作何時正式啟動,備案的要求不會放松,一大批不合規的平臺可能通不過備案,最后將不得不從行業中退出。因此,備案完成后,P2P網貸從業機構數量將大量減少,一大批劣質平臺的退出將有助于行業良性發展。那些合規經營、實力較強的存量平臺,將引領行業持續前行。
在監管政策框架逐漸明晰、行業將步入發展新階段的當下,可能會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和社會資本,考慮進入P2P網貸行業。所以,即便在這樣的“至暗時刻”,6月P2P網貸平臺仍然發生6例融資事件,融資金額達34.8億元。
對于普通民眾而言,當下或許不是在P2P網貸平臺投資的好時機,可能需要特別警惕P2P網貸的各種風險,小心踩到平臺跑路、關停的“地雷”。但是,在目前市場波動的情況下,投資人也容易做出另一個方向的非理性行為,發生“擠兌”現象,但這樣反而會加大平臺的風險,投資者自身利益也可能受損。這個時候,投資人需要更加冷靜。
那么,投資者應該如何保持冷靜呢?首先,看網貸平臺是否堅守信息中介本質,堅持小額分散原則;其次,看網貸平臺是否有明顯違規行為,如高額返利、線下展業等;再次,看網貸平臺信息披露是否充分、透明、完整;最后,一些外部機構的評級、資質也可以作為參考,如評級排名是否靠前、是否加入行業協會等。如果平臺本身沒有問題,投資者應保持一定的耐心——一方面要捂緊自己的錢袋子,一方面也不必風聲鶴唳。保持相對客觀地看待目前的市場趨勢及平臺特征,才能理性地作出判斷。
“吹盡狂沙始到金”,P2P網貸行業格局的大調整,對那些經營規范、實力較強的平臺來說,反而意味著機會。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,或許可以考慮繼續選擇部分實力較強的平臺進行投資。當然,任何投資都有風險。(董希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、蘭州大學兼職教授,近著《有趣的金融》)
13:27 |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... |
10:13 |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:近五成公司... |
23:23 |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... |
22:27 |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... |
22:26 | 出口含“新”量更足!滬市主板公司... |
22:23 | 證監會公布《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... |
21:59 | 基礎穩、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... |
21:52 | 澄天偉業: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... |
21:52 | 錦波生物: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... |
21:52 | 中遠通: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... |
21:52 | 迪森股份: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... |
21:52 | 天力鋰能: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... |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-20181903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站電話:010-83251800 網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[email protected]
掃一掃,即可下載
掃一掃,加關注
掃一掃,加關注